方孝孺为何被灭十族?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一、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
“诛九族”的罪名是古代族诛连坐的刑罚。什么是九族呢?就是从当事人起,往上数四代而至高祖,往下数四代而至玄孙,这八代人,如此再加上自己这一代,正好是九族。
所谓“诛九族”,就是将这九代人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按常理说,诛九族是将当事人和其亲属杀光,直到杀无可杀,已经算是刑法之极。但是明成祖朱棣却发明了“诛十族”。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并非马皇后所生的嫡子,但在诸子中,要数他的样貌秉性最像乃父,所以最得朱元璋的喜爱。
可惜,因为投错了胎——或说投晚了胎——他没能做到太子的位子,这位子由他的长兄朱标坐了。
朱标为人温厚恭谨,对兄弟也友爱照顾,被朱元璋目为守成之君的不二人选,所以朱棣虽然略有不服,但也没什么机会,于是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藩王,戍守北京城去了。
后来朱标因病身死,留下了一个儿子朱允炆。说实话,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过在诸子中再选一个继承人,甚至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让朱棣继承大统。
不过,朱允炆与父亲朱标实在太像,他们一样的温厚,一样的仁爱,最重要的是,允炆长期生活在祖父朱元璋的身边,对他十分孝敬。
朱元璋老了,他实在是需要有个孙子在身边承欢膝下,所以他简直离不开允炆,最后也自然而然地将大位传给了他,这就是建文帝。
允炆年幼,政治上并不成熟,才干也不如叔叔朱棣,可是他是名正言顺的九五之尊,号令天下,而朱棣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北国藩王。
所以他虽然看不上这个侄子,对他不服气,倒也没有妄兴篡逆的念头,他的后来的造反,实际上乃是“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不断地强调,如今藩王遍天下,正如汉初的时候,乃是有重演“封建”、列土分疆的危险。于是大力撺掇允炆削藩。
允炆然其计,于是给削掉爵位,入罪下狱的藩王一个接一个,看的北边的朱棣胆战心惊。不得已,朱棣终于起兵造反。
刚开始,以一隅敌全国的朱棣屡战屡败,因为他手上的筹码实在太少了。不过因为建文帝不懂武略,所以中央军的指挥调度屡屡出现重大失误,所以才给了朱棣机会,而丢了天下的建文帝则不明下落。
当了皇帝,朱棣开始对原先反对他的人进行大清洗。如齐泰、黄子澄等人都采取诛族刑罚,而抵抗最久、屡屡将朱棣打败的铁铉则给割下耳鼻,毁坏肢体,又将他的尸身投入油锅,惨不堪言。
齐泰等人的妻女也给朱棣没为官妓,供士卒随意凌辱。但是,齐、黄等人的遭遇,与一代名士方孝孺比起来,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
原来,方孝孺才名响遍天下,朱棣也十分爱惜,不忍杀害。而方孝孺的正直名声也可以给自己的新政权加分,于是百般拉拢。可是,方孝孺对这些都不为所动。
朱棣对他说,我本无心于皇位,现在打入南京,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孝孺抬头瞪视:“成王在哪里?”这成王自然是指建文帝。朱棣做无奈状说:“他已经不见了。”孝孺仍不肯罢休,接着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他并无后。”
孝孺上前一步,大喝道:“那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的耐性终于消失殆尽,冷然道:“这是朕的家事,不劳你来多心!”于是叫他起草登位诏书。
没想到方孝孺只是写了“燕王篡位”的四个大字。朱棣问:“你不怕我杀了你?”孝孺说:“你杀了我,我也不会与你同流合污。”朱棣冷笑道:“哪有那么容易,我要诛你九族,让你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惨死身前!”孝孺怒喝:“你便诛了我十族又怎样?”
这句话引了一个大灾难,心狠手辣的朱棣果然诛了他的十族。这第十族哪里来呢?原来就是方孝孺过往的好友。在朱棣称帝的第八天,他特意在南京的聚宝门设刑台,开始诛杀方孝孺的十族。
方孝孺一代国士,对自己的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友在自己面前给人诛杀,心里之痛实在难以述说。
不过,他并没有屈服于朱棣的淫威,只是等着自己死亡那一刻的来临,对他说,那已是解脱。
方孝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哥哥方孝闻早年已经病逝,而弟弟方孝友却给押赴刑场。不过,方孝友并不怪罪哥哥,反而在死前不断地安慰开释。
这次大屠杀一共持续了七天,死者多达八百余人。最后一个死的当然是方孝孺,他大骂不止,嘴巴给朱棣割裂至耳,又给割下舌头,处以凌迟。
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其有所坚持,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不屈不挠。
方孝孺忠于建文帝,也许不过是对帝王的愚忠,但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他的一寸诚之所在。
方孝孺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内心的力量不知比那些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壮汉要强大多少。
二、方孝孺是明朝历史中死得最惨的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惨死的人,最惨的莫过于株连九族,牵涉面之广,可以说这全族已经差不多被灭了。然而,在明朝历史的长河,有那么一个人被诛十族,他也是有名的文人雅士,他叫做方孝孺,他也是明朝历史中死得最惨的人,没有之一。
方孝孺他从小就是个神童,根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他读书破万卷,别人都称他为小韩愈,十五岁的时候跟随父兄北上,师随宋濂。宋濂是谁?那是“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官职是正五品。名师出高徒,方孝孺不负宋濂的期望,成为宋濂最得意的门生,连许多知名人士都亲口承认对孝孺自愧不如。跟随名师又有此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
经过许多大学士的推荐,方孝孺来到了皇帝朱元璋面前,他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学识渊博,行为又文雅端庄,很迎皇帝的心意。如此能人雅士皇帝便想留给以后辅助他的子孙所用,遂对方孝孺厚礼相待。过了十年,方孝孺又被别人举荐到朝廷中去,朱元璋就授予汉中教授的职位,每天给学员教学。而后,到了朱允炆即位,果然把方孝孺调到朝政中任命,根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无论是天下政事,还是皇帝对文学的疑问都要经过方孝孺之手,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方孝孺是多么的有地位,将来肯定在仕途之路越走越高。
希望总是美好的,此时燕王朱棣却反叛要挥军南下,本来两军作战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才能的时候,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根据《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方孝孺给的策略也是十分完美的,直接攻打燕王的地盘让他回防,同时大部队在后面跟着攻打他们,前后夹击。同时又写下谕旨数千字,内容大概是只要燕王乖乖回去,就既往不咎,派人秘密把谕旨传到燕王的士兵手中,他们一定军心大乱。不过真是天意弄人,拿谕旨的这个人却没有胆子,不敢拿出示人,于是燕王也没有“遵旨”了。
方孝孺有智也有勇,燕王不顾一切打到了皇帝朱允炆身边,当时方孝孺一直要皇帝坚持留守到最后一刻。之后方孝孺被扔进了监狱。在战争前,燕王朱棣身边的姚广孝就跟他说,如果攻克了南京,方孝孺肯定不投降,恳求燕王不要杀了他,否则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灭绝了。燕王当时点头答应。然而燕王想到登基,诏书就找来了“读书种子”方孝孺来写根据《明史·方孝孺传》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没想到方孝孺这么忠诚,宁愿冒犯 燕王也不肯动一下笔,因为他打从心底里不认同燕王做皇帝,这是谋朝篡位。燕王大骂说要对方孝孺株连九族,没想到方孝孺仍然大放厥词道:“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株连十族本来没有,不过在燕王怒发冲冠的时候,任何不可能都化为了可能,就把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祖宗亲戚合为十族。
根据《明史·方孝孺传》:“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明明是一代忠臣却落得如此下场,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不仅家人,其他亲戚朋友全都抓来受死,有的甚至还故意当着方孝孺的面千刀万剐杀死。方孝孺听到了那些消息,看到了死在面前的亲人,仍然不为所动,即使全部人都死了,还是自己的骨气尊严大于一切,还做了一首绝命诗,只有看到自己哥哥的时候才落下泪来,当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历史。株连十族的行动持续了多天,杀死了873人,人数如此之庞大,许多无辜的方姓人士也遭受其害,除此之外,还有充军,流放的人超过千人。牵涉面非常广,可以看出燕王是有多么生气,还有方孝孺那绝不低头的倔强。全部人都死完了,最后方孝孺被凌迟磔杀。株连十族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一个不服输的忠心臣子,连同身边所有有联系的人,就这样干干净净地被抹杀掉,手段真是极其残忍。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是到死也不低头的人,不过他那时候牵涉的只有妻子和女儿,严重程度与方孝孺的毫无可比。可以说,方孝孺的确是有点死板和倔强了,为了自己的忠心与骨气,牺牲了所有人也在所不惜,笔者认为有点愚蠢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过这种无比强硬的尊严能够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程度虽然有点过,不过他的坚持和不服输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