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结缘网

佛陀的身世及来历

发布时间:2019-11-15 10:06:49作者:普门品结缘网
佛陀的身世之谜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个迦毗(pí)罗卫王国,这里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据考据,迦毗罗卫过的面积只有320平方公里,境内有10个邦,8万户人家,50万人口,在释迦牟尼少年时代,迦毗罗卫国还算是一个政治偏安、民生安定富饶的国家。  释迦牟尼的父亲,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名叫净饭王。用“饭”(愿意为乳粥)来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当时印度,以牛乳煮成的粥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佛陀的净饭王的长子,故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大家都称佛陀为悉达多太子。  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尊称摩诃(hē)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不幸的是,在佛陀出生仅仅一周之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即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呵护之下,长大成人的。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阇(shé)波提。  佛陀从小师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数等等,知识广博;又从12岁起开始学习武术,很快就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并通达兵法的能手。据说,王国曾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了比赛,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将来统一天下的君主。  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沉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

\

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着四个问题——一是没有衰老现象,二是没有疾病和痛苦,三是没有死亡和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生不灭。他读过的“吠陀”、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的未来的王位、权利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净饭王发觉了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阻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jīmí:牵制的意思)他。悉达多王子16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姝陀罗为妃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罗睺罗。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姝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  但是这一切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29岁(注:谣传说是19岁)时,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净饭王曾经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了5个人跟随他。这五个人的名字是:阿若桥陈如,跋提,十利迦叶,摩诃喃琚哩,阿哾(shuō)世。  要说明的是:出家制度不是佛陀首创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当时,一些抱有宗教热诚的人,经常放下一切的世务俗累,走出家庭,隐向山林,专心于精神的修养,以期从切身的体验之中,彻悟宇宙的真理,解除人生的苦恼。这样的出家人,当时被称为“沙门”。当时沙门的地位较高,人们对于这样的修行者,愿意供给衣食,使他们没有生活之忧,得以专心修行。悉达多本人以王子身份出家,使这种出家风气进一步得到弘扬。  悉达多先后寻访了当时三位有名的学者,跟从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后来他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的解脱执法,便离开了他们,走到尼连禅河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心酸,坚持不懈,历经6年之久。可是,6年的苦行换来的是徒劳无功,身体枯瘦如柴,始知依照一般苦行外道那样的盲修苦行,无益于精神的解脱。于是放弃了苦行,准备改用专心冥想的功夫。悉

\

达多太子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他身上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两位牧女(一位名叫难陀,一位名叫婆罗)供养的牛奶。从此他每日接受牧女供养的牛奶和乳糜,一个月之后,终于恢复了昔日的健康。  随从他的五个人见他这样做,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继续让他们的苦行。  悉达多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并发宏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  终于在一个夜里,悉达多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为佛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