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所谓解脱就是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从缘起现象上作出的价值判断,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印度思想界流行着两种因果论:一是认为宇宙是从一种总的原因转变、演化为复杂万象,是因中有果说;二是认为事物是多种原因积累而成,是因中无果说,佛教别树一帜,提出“缘起论”,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于互相依相待、互相作用,也即由于一定的条件或原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既不是一因生多果,也不是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缘起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是佛教理论的基本观念。缘起论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石。
佛教《杂阿含经》卷第十对缘起思想的典型表述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是彼的缘(保件或原因),彼依此而起,彼也依此而灭。这是说,任何事物都因条件或原因而存在,都因失去条件或原因而消失。条件或原因又有主次之分,适分别称为“因”,指直接的主要的条件或原因,与“图”相对的“缘”则指间接的次要的条件或原因。由此在《杂阿舍经》卷第二中,缘起又表述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就是说,世间万法皆由因缘聚集而生起,也由因缘离散而消失。缘起展现为时空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是一种有无状态,从时间上看是一种生灭过程。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还认为,由于世界万有是依缘而起,不能独立决定自身的存在,要由因缘决定,因此是没有独立的自性,也就是本性是空即性空的。《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缘起涵蕴性空,缘起即性空,二者一体两面,相即不离。
上述佛教缘起思想包含了多重涵义:
其一,条件互依因果关系论。缘起现象决定于条件,由互相依待、作用的条件而生起,是各别条件相互阐联的结果,是由“彼、此”构成的互相依存、互不分离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关系的存在,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离开因果关系就不存在任何事物。《华严经》里有“因陀罗网”的说法,谓帝释天宫中有一张张持开的巨大宝网,网上结附着众多宝玉,这些宝玉熠熠生辉,互相映发,形成为无限的反映关系。中国华严宗人进一步提出“因陀罗网境界”的法门,因陀罗网景象譬喻缘起万有间可以互相涵摄,以至于重重无尽地相即相入,而互不相碍。华严宗人还从哲学上把这种境界归结为“事事无碍法界”。事事即种种缘起的事相、事物。事事无碍即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互相交摄而不相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同为缘的缘起关系,和谐关系,事物却无自性(空),互不排斥,相即相入,
其二,生灭无常一事物过程论。佛教缘起论既讲“此生故彼生”,又讲“此灭故彼灭”,是生灭并举的。一切缘起现象都是依因托缘而起,因缘时时在变,因果关系时时在变,有生有灭,生生灭灭,没有常住性。这也就是佛教思想的重要命题“诸行无常”的意思,强调的是缘起现象随着因缘的状况而起伏,变化不停,成住异灭,无一间断。生灭无常是与缘相关、由缘的变动引起的动态过程,进而又可以说,缘起现象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其三,缘起性空一现象与本性相即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因缘,因此是空虚无主,没有独立的自我,不变的自性,即“无我”的。佛教思想又一重要命题“诸法无我”就是这个意思。此中的我,即指独立的实体,不变的自性。无我就是空、空性。由此可见,缘起的存在有两个层面,就存在的现象而言是有,就其存在的本性而言是空。(信息来源:摘自《菩提》)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普门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