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佛学可以做纯学术性的研究,不必涉及到个人是否信仰佛教的问题。但是,在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为了让追随者“离苦得乐”,在佛法的学习上,知识的取得是为了自我疗愈,为了突破看似不可避免吾人不断重蹈覆辙的轮回苦。为了训练当吾人遇到困境时,当如何思惟抉择出最佳处理方式的思辩能力,平日学习佛陀的教法时是不得不做相类似的仿真练习,到真正遇到困境时才能自发性地为自己解围。因此,经历了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但没有过时,更应深入研究以提供人类未来的出路,就有如历代祖师大德们所做的研究。
学术与信仰之间
据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述,佛陀证悟后在世间弘法度众,实为“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的精神,该论更进一步地指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此中“智”是指正确的思惟抉择,若不能正确的思择,则在面对浩瀚的佛学资料时,必然不知如何入门而手足无措。
事实上,佛陀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世人如何超越看似不
可免的痛苦框框,教导我们如何从“不明理→身不由己→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也是说明由凡入圣的方法。其实,佛教所说“转迷为悟”之“转”的智能,正是佛教徒思辩能力的养成。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只是为了说明世间真相,更进一步要人们明白佛陀每一个教法的目的,这些教法都不离戒、定、慧三学的要求,并以中道的实践为最终的目标,故佛门中的学术与信仰不会有冲突上的问题。
教义与实践的并重
以前,白居易曾问道于鸟窠禅师,禅师回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以“三岁孩儿也这么说。”来反诘之,禅师笑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说明了懂得教法之名相,并不代表能够言行一致,自然无法让自己如佛一样而断一切烦忧。这不是佛陀的教法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
如果佛教徒能相信佛陀教法的正确性,就应当热切积极地当做自我提升内在生命课题而深入研究。从不断地反观自照、解析、寻求改善之道时,即是正处于最佳的学佛状态,也才能成就活用佛法的持久性,自能将所学的佛法内化为自我的生命力。若只是视佛学为另一领域的知识而大量堆砌,则必然是无意义的学习,不可轻忽之。
版权所有:普门品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