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真身舍利子“藏于”千年古刹宝光寺
宝光寺
宝光寺
宝光寺
宝光寺
宝光寺
宝光寺
中国 宝光寺位於四川成都市北郊新都县境内。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我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宝光寺以“舍利宝光”而闻名。880年,黄巢晨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到新都,把大石寺作为他的行宫。寺中有木塔“福感塔”,李儇常在晚间看见福感塔下异光,便向方丈悟达禅师询问原因。悟达回答说是塔下的舍利子发光。李儇便命人发掘,挖出一石匣,内藏有13颗舍利子。李儇於是命悟达重修殿宁,改寺名为“宝光寺”;并把福感寺改建为为十三层砖塔,将舍利子乃放於塔下,改称“舍利宝塔”。 宝光寺殿宇五重,从山门殿向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七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一殿比一殿高大敞轩,两边石柱廊房排列对称,荘严雄伟,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宝光寺的格局保留了我国早期佛教寺院建筑中“寺塔一体,塔居中心”的典型布局。舍利宝塔屹立在宝光寺的中轴线上,天王殿、七佛殿相呼应,左右钟楼、鼓楼相对峙。舍利宝塔是一座风格典雅、工艺精巧的密檐式四方形砖质佛塔。塔高30米,分13层,每层每面都嵌有三尊泥金佛像,四角挂着“朱雀衔铃”,塔端高耸着鎏金的“飞鹅钢”宝顶,底层龛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说法贴金坐像。塔基为丹色的“须弥座”,外砌八角形的砖石栏杆,洁白如玉的塔身矗立於上,益发显得端荘稳重。舍利宝塔与众不同之处在於,从第六层起,塔身不渐细而渐大,人在塔下往上看,不由产生一种塔身压顶欲倒的感觉。这是工巧匠利用建筑艺术使人对佛生敬畏心的杰作。不仅如此,舍利宝塔的方形木塔为主,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方形的。但自唐代起,塔的平面普遍为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和棱形等。目前我国方塔以极为少见,因此舍利宝塔更显珍贵。 宝光寺的罗汉堂更有自己的人文特色——推陈出新。苏州西园寺、北京香山碧云寺、汉阳归元寺均以五百罗汉著称,但那里的罗汉都出自印度佛教的版本。宝光寺的罗汉也是五百之数,名称也是大同小异,但人物却有着少有的变迁。宝光寺罗汉堂内的第二百九十五阇夜多尊者和第三百六十直福德尊者,不着僧装,不拿法器,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穿龙袍,马蹄袖外半露的双手闲放膝间,根本不象出家人的样子,倒象一代君王的写照,据称确是清代康熙和乾隆二位大帝的尊容,且是按照皇帝的真容塑像,康熙出过天花,于是阇夜多尊者的脸上就有朵朵梅花形的麻子。 宝光寺收藏极为丰富,有蜀汉钟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所雕刻的“千佛碑”、唐代砖塔、创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尊胜幢”和清代镂空石雕舍利塔,寺藏名家手笔真迹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宋徽宗、慈禧、竹禅、唐伯虎、徐悲鸿、张大千、康有为、赵熙、谢无量等古今书画家近千人的1000多件稀世之宝。而令寺僧最为津津乐道的无过于佛门三宝: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舍利子是清光绪三十年宝光寺自信长老的弟子真修和尚从斯里兰卡求来,共有二颗,一黑一白,安放在透明的水晶球内,外罩以铜质镀金的小塔。塔为四方单层亭阁式,高约二十厘米,制作精美,基座为莲花座,塔身镌刻着龙柱、花卉,额上有“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八字。优昙花,梵语为祥瑞花的意思,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和斯里兰卡。宝光寺的优昙花为铜质合金铸造,高一百五十五厘米,叶互生,花分六组,每组聚生许多小花,隐于壶状的花托中。据说,此供可当编钟使用,用筷子打击四周叶片,能发出“优昙钵罗”的声响。此花原是印度使臣送给中国皇帝的贡品,道光皇帝钦赐给宝光寺。贝叶经为梵文的《妙法莲花经》,装在长五十厘米、宽八厘米、高八厘米的檀香木盒里。清光绪二十八年,寺里的真修和尚去曼谷谒见泰国国王时国王所赠。 宝光寺内有许多楹联题刻,寓意深远,发人深思。读之不谓无益,省之更觉在理,自然引人驻目。山门有联:“出入在斯,务要了明性去;圣凡所到,须当问过心来。”弥勒殿有联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无所不容。”钟楼有联:“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大雄宝殿联云:“退一步看利海名场,奔走出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东方丈有联云:“凡事尽当其然,总期各了各心,方无挂碍;有生根乎自在,只当我行我法,不蹈虚锋”,使人感叹良久。(稿源:四川在线)
版权所有:普门品结缘网